搜索

海洋科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时间:2019-04-09浏览:4298

    一、流动站概述

    南京大学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于2014年,流动站发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学科门类齐全和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依托“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团队合作和科研创新能力,已逐步在海岸带和陆海相互作用、海岸海洋动力过程以及海岸与海岛开发领域形成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在海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生态学和极地海洋学六个二级学科方向。

    流动站拥有成为海洋科学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学科。现有师资人员59 名,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15人,中级及助研5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欧亚国际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8人,国家青年人才9人,省部级人才6人。

    流动站拥有“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江苏省海岸与海岛开发重点实验室”以及“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三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并联合在南通建立了“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察基地—江苏南通野外基地”。其中,“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内唯一涉海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本流动站支撑该中心的“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平台”和“南海遥感动态监测与情势推演平台”。

    近年来,流动站所依托的海洋科学学科承担了8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项目,包括主持3项科技部97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2018年以来已发表SCI刊物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5项省部级奖项。

    流动站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海岸海洋为研究对象,面向地球系统多圈层多尺度过程与全球变化等科学前沿,以及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岸海洋的地貌与沉积过程,海岸、海岛与大陆架的资源环境效应与开发利用以及海疆权益维护,适度扩展深海研究,形成陆-海-洋一体化研究特色。 

    二、方向及导师信息

    流动站近期主攻的研究方向是:陆海相互作用与多尺度动力过程;“三极”物质循环与全球变化;海岸海洋时空大数据与陆海统筹等。

    合作导师:鹿化煜、李满春、王颖、黄贤金、王先彦王腊春、金晓斌、周生路、汪亚平、刘永学、葛晨东、高建华、杨琳、庞洪喜、陆应诚、刘绍文、张振克、邹欣庆、柯长青、杨康、杨龙、马春梅。

    

    博士后流动站管理老师:周雨霁;电话:025-89682686;E-mail: zhouyuji@nju.edu.cn